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1:22:21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全部展开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