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7:27:11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如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的治理,总算尽了心啊:黄河北岸的荒年(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来.黄河以东的荒年(收成不好),我也会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当政者,不如我诚心诚意.邻国的百姓没更少,我的百姓没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咚咚地擂响了战鼓,双方已经交锋,(战败的士兵)扔掉衣甲丢下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用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不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希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粮食会多得吃不完.不准用密网到池塘捕鱼,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遗憾了.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这些都能尽心而为、没有遗憾,那么就是施仁政、治天下的开端.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注释
1.凶:荒年.2.亦然:也是这样.3.加:更.4.填然:形容鼓声.填,象声词.然,词尾.5.兵刃既接:双方已经交锋.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6.无望:不要希望.无,同“勿”,不要.7.胜(shēng)食:吃完.胜,尽.8.数(cù):密 9.罟(gǔ):网 10.洿(wū)池:池塘 11.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12.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13.甲:铠甲.14.兵:兵器.15.或:有人 16.曳:丢弃 17 .直:通“只” 18.察:看.19.以:用.20.喻:作比喻.21.既:已经 22.或:有的人 23.以:按照.
指要
梁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他所采用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梁惠王“尽心”的实质,说理形象而有说服力.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

全部展开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 命。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