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37:1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是重头戏.而怎样把孩子领进语文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让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让祖国的文字净化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谈的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年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受制于他们参与认识了解社会的深入程度.阅读教学除了要注意小学阅读的总体要求外,还应注意小学各学年段的具体要求:第1学龄段(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第2学龄段(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3学龄段(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要求逐步加深,最终的目的还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从阅读中受益.语文阅读教学以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富有灵性、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二、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一套教材就是一棵知识树,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语文课文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过去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从中提炼文章主旨和段意.通过学习,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的经验,从而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就是说把阅读当作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 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目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作者情感共振,从而实现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教师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应用语言的本领.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内容,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阅读内容.阅读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既使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段落,阅读时也不可能均衡用力.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需要的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1、略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例如要在很短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略读法.2、精读法.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就可以采用精读法.让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精心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自主性对话中完成立体的建构,可以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譬如,一篇文章里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就要采用精读法,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而其余段落则可以采用略读法.因此,只有把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4、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四、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1、重视教材人文内涵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在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2、丰富语文学习渠道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五、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规定:“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要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这一高度,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只有把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到“能独立阅读”,这才能脱离教师的扶持,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当小学生具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表达特点,从而提取所需的信息.只有当小学生能读懂书报,这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当好时代的主人.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得到协调,和谐发展.六、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爱憎、美感和情趣.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