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简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9:34:21
能简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吗?

能简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吗?
能简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吗?

能简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说:“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批评主要针对以前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本体、把物质的本质属性等同于广延、运动等感性直观的对象的基本倾向.马克思看到,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纯粹的自然物,自然界都与人的实践有关,或是人的生产资料,或是生产劳动的产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反对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论自然界,这是他批判传统的“物质” 观的要点.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的本质归结为广延等自然属性,不能抵御唯心论和怀疑论的挑战.如前所述,17世纪的一些唯理论和经验论者正是从这一点上否定“物质本体”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忽视了这些批评,简单地把“物质”等同为自然界的形体.费尔巴哈从“存在”(或“是者”)与思维的关系入手论证物质本体的第一性,但他把存在理解为自然物,把思维理解为自然的产物,仍未能摆脱对物质作感性直观的缺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的不是物质的自然性,而是物质的社会性.这是他与旧唯物主义者的显著区别.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质”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表示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和结果的外在特征的形容词,如“物质生产”、“物质力量”、“人的物质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等等.他没有把“物质”当做本体.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里的“实物”(Ding)、“定在”(Dasein),相当于物质存在,但马克思没有把它当做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是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另一方面,为了反对把人的社会性理解为精神或意识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同样强调自然界和物质的独立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这是强调自然界是生产劳动的物质条件.在《神圣家族》中,他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存在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物质本身”接近于“物质本体”的意义,“预先存在”的“物质本身”则是先于人类的自 然界了.坚持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不独立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虽然在马克思著作中,既有对物质存在的社会性的强调,又有唯物主义的一般论述,但只是前者才表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和变革意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重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理论后果不是存在与思维的对立,而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马克思没有、也无意要建立一个物质本体论.如果把马克思关于物质本身的零星论述加以发挥,使之成为系统的物质本体论,那就可能会淡化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独创性,既不能与以前的唯物主义有本质上的不同,也不能在学理上有效地抵御历史上对“物质本体”的种种质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说:“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批评主要针对以前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本体、把物质的本质属性等同于广延、运动等感性直观的对象的基本倾向。马克思看到,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纯粹的自然物,自然界...

全部展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说:“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批评主要针对以前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本体、把物质的本质属性等同于广延、运动等感性直观的对象的基本倾向。马克思看到,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纯粹的自然物,自然界都与人的实践有关,或是人的生产资料,或是生产劳动的产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反对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论自然界,这是他批判传统的“物质” 观的要点。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的本质归结为广延等自然属性,不能抵御唯心论和怀疑论的挑战。如前所述,17世纪的一些唯理论和经验论者正是从这一点上否定“物质本体”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忽视了这些批评,简单地把“物质”等同为自然界的形体。费尔巴哈从“存在”(或“是者”)与思维的关系入手论证物质本体的第一性,但他把存在理解为自然物,把思维理解为自然的产物,仍未能摆脱对物质作感性直观的缺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的不是物质的自然性,而是物质的社会性。这是他与旧唯物主义者的显著区别。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质”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表示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和结果的外在特征的形容词,如“物质生产”、“物质力量”、“人的物质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等等。他没有把“物质”当做本体。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里的“实物”(Ding)、“定在”(Dasein),相当于物质存在,但马克思没有把它当做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是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另一方面,为了反对把人的社会性理解为精神或意识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同样强调自然界和物质的独立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这是强调自然界是生产劳动的物质条件。在《神圣家族》中,他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存在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物质本身”接近于“物质本体”的意义,“预先存在”的“物质本身”则是先于人类的自 然界了。坚持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不独立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虽然在马克思著作中,既有对物质存在的社会性的强调,又有唯物主义的一般论述,但只是前者才表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和变革意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重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理论后果不是存在与思维的对立,而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马克思没有、也无意要建立一个物质本体论。如果把马克思关于物质本身的零星论述加以发挥,使之成为系统的物质本体论,那就可能会淡化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独创性,既不能与以前的唯物主义有本质上的不同,也不能在学理上有效地抵御历史上对“物质本体”的种种质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