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0:22:29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1、孟母
  孟母(?~公元前317)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2、
  欧母(郑氏)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3
  徐母
  徐庶是三国颖州(今河南许昌)人,字元直.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兵不过千,城仅新野一座,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人.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大展才华,在数月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振,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曹操的谋士程昱对曹操说:徐庶的才能比他程昱要高出10倍.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徐庶越战越勇时,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在三国初期这谋臣智士纵横俾阖的较量场上,就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军事家,失去了许多可令后人学习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兴的是,在徐庶辞别刘备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三顾茅庐”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华的时候,为什么要突然离开刘备?都是因为曹操的谋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当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时,就想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徐母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徐庶临别刘备时,二人洒泪相别,徐庶指心对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玄德哭着说:“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徐庶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4
  岳母
  岳飞的母亲,刺字“精忠报国”,就不解释了吧.
  5
  孔母
  历史上关于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鲜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
  据说孔子的父亲当年娶母亲的时候年纪已经是六十多岁,而颜氏女则不满二十岁.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孔子约三岁时,孔母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孔母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6
  陶母
  陶侃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
  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母亲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7
  佘太君
  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曰不食而亡.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希望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