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人与事物的“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8:08:50
怎样看待人与事物的“美”?

怎样看待人与事物的“美”?
怎样看待人与事物的“美”?

怎样看待人与事物的“美”?
常闻有人经历挫折后感慨,既看不到任何真实的美好事物,也不敢再相信谁是真“美”(好人).
何谓“美”?可谓见仁见智.孟子曰:充实之谓美.是说所谓的“美”取决于人的自我感受是否充实.
别林斯基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是主观的.也不无这个意思,指出无论你是否承认,“美”都是客观存在,在于发现和主观感受.
我觉得,无论人和事物均无尽善尽美;其实人们在现实中所认可的美,也均为残缺美.若追求“完美”,则无“美”.
因为,世界就是一个残体;地球,也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同样伴随着缺憾.需要人们不断地客观认识、理解这诸多残缺和缺憾;从而尽力创造一个避免自卑或排他的人生,建立一种宏观、豪爽的心理视野和生存理念.
在大多数人生经历中,总有某种残缺伴随着:诸如生理的残缺,爱情的残缺,事业的残缺,以至物质和伦理的残缺等等.有些残缺付诸形体,一目了然;有些残缺潜于内在,难以察觉.于是,外貌、性格或其它外在的残缺往往成为某些人专注的对象,甚至借以作为自身优越感的“参照物”.殊不知这反过来也恰恰说明了某些人心理素质的严重残缺.
以做学问的问题为例,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即使是著名学者,也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出一些基础知识环节上的疏漏.于是便产生了争议,有人据此否定这位学者的真实性,甚至认为他还不如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去看:
从否定者的角度,在于他自我评价的盲目和不知天高地厚.就像俗语所说,“虽然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是鸡永远不会比鹰飞得高”.
从个别学者角度,之所以“漏怯”,也在于他过分热衷于张扬.就像朱柏庐所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欲人知,便是大恶”.
人生短暂,而学无止境.因此,无论任何人,都应该通过“全面的客观”和“深刻的主观”,善于从他人残缺的躯体或形态中,发掘其人品之美或其它局部之美,从而正确估价其整体人生的独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