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里有毒的气体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9:16:48
瘴气里有毒的气体是什么?

瘴气里有毒的气体是什么?
瘴气里有毒的气体是什么?

瘴气里有毒的气体是什么?
翻开《辞海》,找到“瘴”字条,“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瘴疠:南方暑湿地的病.内病为瘴,外病为疠.”再翻《现代汉语词典》:“瘴:瘴气.”“瘴疠:指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以上的解释倒是与人们对“瘴气”、“瘴疠”的一般认识相符合.明田艺衡《煮泉小品》云,“茶自浙以北者皆较胜”,“惟闽广以南”,“多瘴疠之气,染着草木,北人食之,多致成疾”.田在这里所说的瘴疠之气,指的就是亚热带湿热空气.《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恶性疟疾等传染病之说,过去医学界也有些说法,甚至干脆讲瘴疠就是疟疾(即民间所说“打摆子”).
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有问题的.
“瘴”并非一定就是“气”.宋方勺《泊宅编》载:“虔州(今江西赣州)龙岗、安远二县有瘴,朝廷为立赏添俸甚优,而邑官常缺不补.他官以职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则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后来作者需要定期到那里出差公干,每次“皆留数日,亦无他苦”,原因是“大抵此地惟水最毒,尝以铜盆贮水,须臾铜色微黑.予每以大锡瓶挈佳泉以自随,捐二夫之力,足了数日之食”.这里的“瘴”就是“水”而不是“气”.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瘴疠”属传染病,也是不准确的.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沈括讲的漳州之瘴,也不是“气”,而且也不是传染病——所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溪水能将人足染黑,显然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无关.
将瘴一定说成是气,大约与人们对中医学说“气”这一概念的误解有关.人们耳熟能详的“真气”、“补气”、“气血两旺”,“气血两亏”之类,很多人不明究里,以为其中的“气”真的就是一种什么气体,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码子事.中医说的“气”到底是什么似乎并无定论,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信息的,有说是能量的,还有说是物质、信息、能量聚合体的,但不管怎么说,它决不是物体三大形态之一的“气体”.试想,我们的身体除了呼吸道、肠道外,怎么可能有明显的气体在各种组织、脏器中乱穿?
至于有人以为瘴气是什么毒蛇、虫子的尸体,以及落叶腐败后,产生的一种毒气,也是说不过去的.比空气轻的气体,产生一点即飘上天一点,无论有毒与否,成不了“瘴气”.比空气重的气体,即使有毒(更多的气体也不一定有毒,而且因为挤走了氧气,会让人窒息),也必须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才能积聚,人误入此环境时对人体产生危害.譬如长期不使用的深井,污浊的下水道,人下到里面去以前,必须先放活物下来检验一下.在敞开而且总会有风的地表,比空气重的气体也难以聚集形成“瘴气”.
之所以将“瘴疠”说成是传染病,估计就是想当然了.因为“瘴疠”往往发生在多人身上,所以被误认为有传染性,《泊宅编》、《梦溪笔谈》所记二“瘴疠”,就都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
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瘴疠”倒是很像“地方病”,“瘴气”则是“地方病”的病因.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疾病,共有两种,一是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存在某些微生物、寄生虫生存、传播的动物宿主(如蚊子之于疟疾和乙脑,钉螺之于血吸虫病,黑线姬鼠之于出血热),或一个地区生活习惯利于某些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如某地食生鱼粥的习惯之于肺吸虫病),所产生的只有一个地区会发生的传染病;二是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的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如碘缺乏之于甲状腺肿),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产生的疾病.
某个地区特有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其存在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宿主;某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俗,利于病原体感染人体;某个地方的土壤中所含物质对人体来说不适应,那么这所有的因素,都就是“瘴气”了!这些因素引起的地方病,也就是“瘴疠”了!当然,“瘴疠”是“地方病”的判断还得再上一个定语,即是南方的“地方病”,毕竟一直都是说南方才有瘴疠.那么,“瘴气”和“瘴疠”的消失也就很好解释了:没有污水滋生蚊子,睡觉挂蚊账开空调,没有蚊子叮咬,疟疾自然就发不了;灭了钉螺,血吸虫自然活不了,便也钻不到人体来了;盐里面加了碘,土里有没有碘也就无所谓,人的甲状腺也不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