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艺术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2:48:34
孔子的艺术评价?

孔子的艺术评价?
孔子的艺术评价?

孔子的艺术评价?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把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至以后绵绵几千年,儒家思想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无疑得益于教育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循循善诱的艺术,因材施教的方法,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光芒.其中教育评价,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略读《论语》,稍作考察,深觉气象万千,受益非浅. 一、适时随机,发乎自然 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纵观孔子的教育言行,可以说他是一位“不失人,亦之失言”的智者.尤其能够利用一切时机,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到了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至境.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进行随机评价,适时指引,是孔子经常的教育方法与艺术.细读《子路·曾哲·冉有·公而华诗坐章》,就会被圣人随和平易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方法和儒雅睿智的风格所折服.孔子与几个学生团坐,启发各自言志.当听到子路信誓旦旦地武治千乘之国时,“夫子哂之”;当听到冉有立志治理小国,以求丰衣足食时,夫子未可置否;当听到曾哲描绘带着学生暮春游乐图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即曾哲).孔子在与学生交谈时,多听少言,宽厚淳朴.一个“哂之”,是对子路不够礼让的警示;不言不语,则是对冉有乐治小国的认同;而一声喟然长叹,则是对公西华知音般的赞美与肯定.这一类对话之中巧以评价的例子在《论语》中还很多,他不是居高临下地下断语,而是一种商讨,一种交流,一种点拨. 孔子对学生实施诊断性评价很多的时候是个别进行的,“密室窥过”的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当冉求以“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理由为自己不能进步掩饰时,孔子直指要害: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走到半路走不动了才“中道而废”,现在是你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停止向前!当子贡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而自视清高时,孔子也提其软肋:“子贡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将法”,慈爱中带着威严,威严中存在希翼,促其愈挫愈奋. 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深谙此道,并且用到了极至.他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强些?”子贡对答“赐(子贡)也何敢望回(颜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孔子中肯而不乏鼓励地说:“我赞成你说的不如他”.匠心独运,使子贡自知而知人,找到了差距也就明确了目标. 二、喻近譬远,微言大义 人们之所以奉孔子为万世师表,就在于他切切实实地践行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他对学生的教诲可谓语重心长,评说学生优缺点时委婉含蓄,循循善诱.很懂经营之道的子贡想把每月初一的祭庙的羊省去不用.孔子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间接批评:“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告知子贡,“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运用此喻,激励上进,是孔子评价学生的一大特点.如子贡向老师:“您对我的看法如何呢?”孔子的回答层层引申,类比表意,“汝,器也”.子贡不懈地追问“何器也”?孔子曰:“瑚琏也”.瑚琏是宗庙盛稷的器皿,非常珍贵.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了他有某方面的才干,很难得,但又不是全才,达到“君子不器”还须努力. 喻近譬远,小中见大,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方法.他评价学生从不大而空地泛泛而论,而是结合具体言行进行鞭策或矫正.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孔子运用的最多的.子路和冉有都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实际上他们都趋向于“做”)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反问前者“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告诉后者:“听到就做”.其他学生不明其故,老先生一言以敝之:“求(冉有)也退(退缩),故进之;由(子路)也谦人(胆大),故退之”.这就是在答问中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施以评价,体现因材施教思想,且精微中晓以大义. 象这一类的例子还很多,以急躁好勇著称的子路多次得到老师的训导,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担任统帅,愿与谁共事?孔子说空手与老虎博斗、徒步过河而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与其共事的必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这无疑是在敲打子路.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的告诫,则振发聩.用时下课改的理念,孔子评价学生不囿于知识能力领域,更重情感态度,特别侧重价值观的引领.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