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我国现在还有那些数学家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7:59:24
继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我国现在还有那些数学家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继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我国现在还有那些数学家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继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我国现在还有那些数学家
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继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我国现在还有那些数学家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 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3.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 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从40年代开始,林家翘教授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所公认.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4.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
1919年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一直读到1927年7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8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2月,受国立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孙光远教授写信聘请到南京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学建立国内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5.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公费留美预备学校,竞争激烈,在江苏只招3名学生,他在众多考生中名列榜首.毕业后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学习.他1930年在电机系毕业,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且于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他受聘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年被聘为教授,从此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国内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赵访熊于1962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他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理事、名誉理事.1978年至1989年担任第一、二届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等一系列职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6.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
1930年与陈省身以最优等成绩在南开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下,吴大任参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届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到英国学习.他本想到剑桥大学攻读,因抵伦敦时间错过了该校入学的时机,改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注册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吴大任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即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乐山.后来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著、译数学教材及名著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1981年他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编委兼几何拓扑学科的副主编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
7著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年,熊庆来教授接受庄圻泰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于该校理科研究所毕业.193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学.此后除继续担任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讲过保角变换,拟保角变换,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等专业课.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合编《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国出版)
8.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
1931年,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任教至今.在这40余年间,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材,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
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许宝騄考取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932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著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毕业于南开大学,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学数学的名额,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留学,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长期担任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12.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者 田方增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第一年读机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转入算学系.1940年秋受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助教,1947年秋考选为中法公费留学生,1948年转巴黎大学,回国后被中国科学院聘为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筹建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几十年来田方增为数学研究所的建设以及中国数学学科特别是泛函分析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一些重大的数学活动.他被聘为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成员,参与了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有关项目,1978年、1983年接连两届被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在理事会任期内受托为泛函分析学科组负责人,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在中国建立中子迁移数学理论研究组的主要学者之一.为发展我国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13.我国最早从事微分与积分几何研究的学者之一严志达
1936年考上清华大学,1940年他与陈省身合写了论文(也是他的处女作)得到积分几何运动基本公式.1941年他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学籍)毕业,随后去云南大学任助教.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中法留学生交流项目),次年秋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随C.埃里斯曼学习.严志达于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9—1952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任职,1952年,严志达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了在法的优厚待遇,应聘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至今.40年来,他勤奋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1954年起,他在南开大学主持了“李群与微分几何”讨论班,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1972年开始,严志达对啮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它的数学基础.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外齿轮界的重视,从而推进了小组的工作并对我国齿轮界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4.中国泛函分析学科的领路人,关肇直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生,不久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数学系讲员.年底入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当研究生,研究广义分析.回国后进行组建中国科学院的筹备工作,1952年他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在数学研究所从事他渴望已久的数学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79年参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并任所长.他生前还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主持的研究工作成果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其中《现代控制理论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和轨道选择》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飞行器弹性控制理论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获1985年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关肇直在该项目中负责轨道设计和轨道测定两个课题),关肇直本人并荣获“科技进步”金质奖章.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5.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委员会主任 徐利治
1940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5年毕业时被华罗庚教授举荐,留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其助教.后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任助教.在此期间他相继发表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论文.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作为当年该奖学金资助中唯一一名数学研究人员,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剑桥大学访问进修各一年.1951年回国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52年,在原东北人民大学组建了数学系,徐利治任数学系副主任.1961年受聘为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的特约评论员.他主要致力于分析数学领域的研究,在多维渐近积分,无界函数逼近以及高维边界型求积法等方面获众多成果,并在我国倡导数学方法论的研究.至1991年初’他共出版专著近20种,发表论文计150余篇.他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顾问,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和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委员会主任;担任国际性英文刊物《逼近论及其应用》杂志副主编,《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名誉主编,以及德国《数学文摘》杂志评论员.1988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和太平洋地区名人录.
16.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哲先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50年代和80年代初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决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60年代中和90年代初运用华罗庚开创的中国典型群学派的矩阵方法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获得了系统的重要成果,并利用它构造了一些结合方案、PBIB设计和认证码并研究了有限域上型表型问题,典型群的子空间轨道生成的格等.从90年代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最近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是对华罗庚开创研究的矩阵几何的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7.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是一位数学家.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吴文俊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获得多项国内外奖,2006年获邵逸夫奖数学科学奖.
18.谷超豪(1925–)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理论物理.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19.张景中,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12月1日生于河南省汝南县,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1978年至1985年间:在离散动力系统和距离几何的部分算法取得成果,1979年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看到吴文俊关于机器证明几何定理新方法的论文,开始进入该领域,1992年5月应美国Wichita大学周咸青教授邀请,往该校合作研究以消点法解决了机器证明的难题,与周咸青、高小山证明了近百条平面几何定理.
20.姜伯驹,1937年生,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著名数学家,主要从事拓扑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学的研究.其父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姜立夫先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中国教育部理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1983年出版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1.潘承彪,江苏苏州人,生于1938年3月,数学界著名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数学专业.1961年至我校任教至今,担任助教职工,副教授,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过“数学分析”、“初等数论”、“模函数”、“黎曼Zeta函数”、“筛法”等课程.现任《数学学报》编委,《数学进展》常务编委.他的科研成果“解析数论中的两个问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2.田刚(1958年-),江苏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亦是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的学生.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 他现在同时是中国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教授.田刚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他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
23.袁亚湘,男,1960年1月出生于中国湖南资兴.袁亚湘十八岁考上湘潭大学, 四年后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生, 师从冯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 师从 M.J.D. POWELL 教授. 1986年获博士学位. 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工作, 1988年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 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亚湘在超线性优化的算法及其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在信赖域法的收敛性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特别是对于非光滑优化信赖域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敛性定理,给出了超线性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他因此在1984年获英国 剑桥大学数学学业部研究生论文竞赛唯一的一等奖,以及1985年在英国 伦敦获首届青年国际数值分析奖二等奖.他在拟牛顿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贡献很大,他和美国科学家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这是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还首创性地提出了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的线搜索方法的结合来构造新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构造二次模型子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非拟牛顿方法.国外同行称袁亚湘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24.李伟光,几何分析学家,1979年师从陈省身先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加州大学Irvine分校数学系首席教授.在流形热核,特征值估计等领域有重要的贡献.他与丘成桐在抛物方程估计的开创性工作,直接导致了Hamilton在Ricci流的研究成果和最近Perelman应用Ricci流证明Poincare猜测的突破性工作.曾获P. Sloan研究奖与Guggenheim基金会奖,应邀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25.王元,数学家.原籍江苏镇江,出生于浙江兰溪.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将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与华罗庚合作于1973年证明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华-王方法”.70年代后期对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80年代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做出先进的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6.张伟平,现任南开大学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整体微分几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标理论与示性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得到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200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1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以及2004年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他于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