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0:46:00
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孔子的话被后代曲解的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哪些?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人把它看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始作俑者,其实这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君子应像个君子,臣子应像个臣子,如此类推.此语的内涵还应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君的要求,也有对臣的要求,而不是仅对臣而言.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后人由于不当的断句而造成误读,他们把孔子的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变,于是理解为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真是对孔子莫大的冤枉.原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话恰恰是孔子的教民主张,意思是:对于礼乐,老百姓如果认可的话,就让他们去实践好了;如果老百姓不认可,就要想办法去教化他们.这哪里是愚民政策呢? ③中庸之为德也 后人常常把“中庸”理解为一种保守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其实,“中庸”的原意是“最恰当,最合适的,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处事方法和态度”. ④有教无类 一般人根据孔子所收的学生有平民有贵族的现象,理解为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其实它的本意是教育的目标是没有区分的,都是一致的,通过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成为知仁懂礼的人. 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们对这个句子的本身理解没有问题,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问题了.许多人认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实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追求“利”,但不能有“不义”之利;他甚至认为,当国家清明时,个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贵,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孔子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实,整个一部《论语》,无一不在表现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一不在表现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精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智慧: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越位,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会混乱政治秩序,对国家对人民都没有好处. ⑦学而优则仕 很多人认为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其实,原意是“在完全学到了仁礼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做官了”.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仕而优则学”,合起来理解是,一个人在做官的同时,有剩余精力就要学习;学习仁礼好了,便可以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才是做官的前提.一边学习一边做官,为的是做一个好官. 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很多人将此句话断章取义理解为“上智下愚”,以此认为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其实这句话有着特定的话语背景,是针对教育来说的,他指出了教育的差异性,既承认有天才,也承认有愚不可教的人,说明了“教育不是万能的”道理.此句话的原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民是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