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虚词苏武传中出现次数多的虚词整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0:57:18
苏武传虚词苏武传中出现次数多的虚词整理

苏武传虚词苏武传中出现次数多的虚词整理
苏武传虚词
苏武传中出现次数多的虚词整理

苏武传虚词苏武传中出现次数多的虚词整理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