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潮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52:07
新诗潮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新诗潮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新诗潮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新诗潮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一、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 人本主义的有力张扬
1.诗人们为了自由,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权利,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的诗中,具有鲜明的责任感和敏感的时代意识,“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声唱出来.”传达了人本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其中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探寻;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2. 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极左”的时期,人本主义思想是受到严酷压抑的,但这并不是说人本主义文学也就此消失殆尽,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朦胧诗”便是其生命的延续.不过这类诗歌作品在当时无法得到公开发表,它们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从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这是“朦胧诗”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萌芽时期,谢冕先生后来曾把这一时期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喻为运行在地下的“地火”.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极左”思潮的专制统治之下,条件不允许人们对“朦胧诗”的公开倡导,因而这一时期新诗潮诗歌在上还处于空白阶段,新诗潮诗歌是首先以一批有力的作品而宣告其诞生的.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诗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鱼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黄翔和他的《野兽》、《独唱》、《火神交响诗》,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阳》、《教诲》,芒克(姜世伟)和他的《天空》、《太阳落了》、《十月的献诗》,方含和他的《在路上》,北岛(赵振开)和他的《回答》等等.虽然这些作品在上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的来说,它们还未能超出三四十年代诗歌的艺术水平;但是这一大批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品却一致传达了人本主义的共同的思想,而其中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文革”神话这一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斗争无限扩大化思想的否弃和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