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赏析杜甫的兵车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1:05:33
兵车行 赏析杜甫的兵车行

兵车行 赏析杜甫的兵车行
兵车行 赏析
杜甫的兵车行

兵车行 赏析杜甫的兵车行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