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不要武则天的那个,注意是仿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9:08:48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不要武则天的那个,注意是仿句)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不要武则天的那个,注意是仿句)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不要武则天的那个,注意是仿句)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不要武则天的那个,注意是仿句)
战国策里有很多,找找吧.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作为蜀汉的执政者,诸葛亮不但耳聪目明,而且在十多年的治蜀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发现并重用人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的完善,也是蜀汉政权的幸运。诸葛亮对纳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全部展开

作为蜀汉的执政者,诸葛亮不但耳聪目明,而且在十多年的治蜀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发现并重用人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的完善,也是蜀汉政权的幸运。诸葛亮对纳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能不能行纳言之政,有没有鲠骨诤臣,是关系到能否使国家兴利除害的大事,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
怎样才能行纳言之政呢?诸葛亮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做到“视微形,听细声”。所谓微形细声,就是指那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和意见。而视微听细,不专心是万万不能做到的。他引用一句话,叫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如果把所有精力全都专注于百姓这个心上,“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就能够“视微之几,听细之大”。
第二要“多闻”,即“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多闻,即听取各种意见,既包括进善之忠言,也包括吁嗟之怨言。诸葛亮认为,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依靠众人的智慧,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要避嫌疑,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来商讨,就会给国家政事造成缺欠和损失;反之,如果经过大家反复商讨,就能像“弃弊而获珠玉”一样,获得有益的意见和办法。诸葛亮还特别重视下面的“怨声”、“危言”,即批评的、不满的、反面的意见。他说:“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逊。上无所闻,下无所说。”又说:“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他把能否听取反面意见,提高到一个国家政权有道或无道、兴旺或衰落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有政治见地的。他深知一旦没有了谏诤,群臣们不敢讲真话,国家政治就会被欺骗和假话所淹没,被阿谀逢迎歌功颂德之声所包围和侵蚀。如果没有反面意见的警戒和促进,就有可能无法进步,甚至停滞倒退而走向反面。这就是他所说的“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的道理。
更可贵者,诸葛亮不是空发议论,而是言行一致,付诸实践。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同曹操在汉中展开争夺战时,诸葛亮就采纳了部属杨洪的意见,急速派兵增援汉中,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大军南征,临行前曾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向他提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也被诸葛亮所采纳。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兵北伐,需要留一个有才能的人留下任丞相府长史,以代理丞相管理蜀汉日常军国事务。他想把此任交给张裔,但觉得此事关系重大,还应听听别人的意见。一征求别人意见,果然有不同看法,蜀郡太守杨洪就认为:“张裔天生具有明察事物的能力,他能够担负起丞相府长史的公务,但他处事不太公平,恐怕不能单独担此重任。”后来,诸葛亮虽然任张裔为丞相府长史,但又派了“方整有威重”的蒋琬协助他,显然是吸取了杨洪的意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