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34:07
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由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来看,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直观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上,通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为直观性.例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作者通过视觉直接看到了梅雨潭几乎是一个绿的世界,于是他从思维的直观性出发,抓住“绿”字从对比中辨出梅雨潭的“绿”是具有“新异滋味”的,这不仅具有作者的直观性,而且也含有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独特感受.作者认为,梅雨潭位于三面环山的深谷,加上岩面皆有润湿的草丛,更使潭水碧绿可爱.于是他便围绕一个“绿”字以写实手法将其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地、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还有秦淮河的水等相对比,以凸现出梅雨潭所给他的那种独特的“鲜润”的绿的感受.这种直观认识在审美意识下得到了升华.
  二、连续性
  所谓连续性,就是人们在大脑中经常不断地使一连串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活跃起来.思维的连续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无疑也有这种连续性的特征.散文家李广田曾的把诗歌比作“浑然无迹”、“圆满”、“完整”的“珍珠”,把小说比作“一座建筑”:“它可能有千门万户,深宅大院,其中又有无数人事陈设,然而一切收敛在这个建筑之内,就连一所花园,一条小径都必须有来处,有去处,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对于散文创作,他也作了生动的比喻,他认为作者的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创作中,作者的思维就像一条河流那样连绵,也就是说,要顺着作者思维感情的发展变化,顺其自然.这种思维的连续性,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可谓千姿百态,无一定之格.又因作者的不同,其连续性有不同的表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一种直接的连续性思维的表现,他们的连续性思维是从其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三、概括性
  这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又一特性.所谓概括性,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即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又有别于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它是借助于文学表现手法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游山洞而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结论.可见,喧种思维的概括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观察体验之后得出的一种理性思考,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曹雪芹之所以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是得力于他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如果说小说创作是作者进行思维概括性的直接表现,那么,散文创作中的概括性又是如何表现呢?
  散文家在不同的散文创作中其思维的概括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以写人或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散文中,作者往往从人物或事件的本身概括出最有特点的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在以抒发情怀或直抒胸臆为主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思维表现为某种情感和情绪的概括,而这种情感或情绪则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作者所借之物或所托之物的所言之情,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概括,也就是说,作者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的本来属性的概括,而是由此升华到对人们的普遍感情或情绪的概括.这种概括性越是广阔,就越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就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方纪的《挥手之间》表露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而且表述了“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去机场送行的人们当时所表现出的对毛主席的担忧、依恋的情感和激昂情绪.由于作者抒发的情怀具有广阔的普遍意义,所以他的散文才能给读者以感染和激情.
  由此可见,散文创作中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应该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综合概括或对假、丑、恶的综合揭露或鞭笞.无论是人物片断,还是社会场景,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花鸟鱼虫,散文家都能从中发现真、善、美,这就是散文作者思维的概括性.
  综上所述,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它独有的特性,同时,它又是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流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