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6 13:46:20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
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的细菌 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
这道题意思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外壳留在了外面,而DNA侵入到了细菌细胞内,
所以经离心后,
沉淀中含有的是细菌和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的DNA,
上清液中含有的是原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四组的结果是: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35S是细菌的)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323P是侵入细菌细胞内的DNA)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3H是细菌的)

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和上清液.(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均含有15N)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 S标记的细菌 ②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 H标记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 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 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沉淀和上清液都有明显的放射性.则该实验最可能是A.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B.用 32P标记的噬菌 .为什么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RT为什么用35S和32P而不用14C和18O呢? 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E 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怎么实验完全排除是蛋白质外壳也能遗传的可能性?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为什么只有少数含32P 赫尔希和蔡斯为什么选用噬菌体作关于DNA的实验?噬菌体有什么特性? 赫尔希和蔡司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离心后检测到上清液或沉淀物中分别有放射性 那个上清液是什么 怎样形成的 说明了什么?沉淀又是 赫尔希和蔡斯试验中,如果用一个P32和S35标记噬菌体来侵染大肠杆菌(无放射性标志)复制n次后,结果复制出来的子代噬菌体有多少含P32多少含S35 赫尔希和蔡斯利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简要说明如果对噬菌体进行标记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操作及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同位素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含同位素 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经标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问题“噬菌体侵染细菌是把外壳留在外面,只有DNA进去复制和制造蛋白质.”我觉得上面这个已经能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了,为什么1952年赫尔系和蔡斯还要做“噬 碳酸氢铵与少量的氢氧化钠反应,氢氧根是先与铵根结合还是先与碳酸氢根反应?赫尔希和蔡斯的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0214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