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方面有没有结尾比较深刻的名家文章,耐人寻味的.最好有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21:26
初中作文方面有没有结尾比较深刻的名家文章,耐人寻味的.最好有赏析

初中作文方面有没有结尾比较深刻的名家文章,耐人寻味的.最好有赏析
初中作文方面
有没有结尾比较深刻的名家文章,耐人寻味的.最好有赏析

初中作文方面有没有结尾比较深刻的名家文章,耐人寻味的.最好有赏析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总之,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除了能做到上述几点之外,还应该和文章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完美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