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论文 > 教育资讯

英语论文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1:51:59 英语论文
英语论文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1]
英语论文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1]英语论文
【找论文网 - 英语论文】
[摘 要] 莎剧《哈姆莱特》中的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译,历来是译者关注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译文。本文试图通过对众多译文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这句独白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 翻译;哈姆莱特;独白

   Abstract:Translators have alway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Shakespearean [WTBX]Hamlet[WTBZ]. Therefore, man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ay of its translation further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Key words: translation; Hamlet; soliloquy
  
  1 引 言
  
  提及莎士比亚,人们总会想到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Hamlet)。说到哈姆莱特,无人不晓他那段著名独白的第一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几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莎学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哈姆莱特》的著述和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而在有关《哈姆莱特》的研究中,对这句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的独白的理解分歧最大,发表的论述也最多,真可谓见仁见智,各领风骚,争论长达数百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尚无定论。Jenkins Harold 曾指出,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这段独白“被人讨论得最多,误解也最甚”[1]。
  在我国,《哈姆莱特》也受到特别的青睐。自从1921年田汉先生首次译出以来,迄今已有10个以上的汉译本。我国的莎剧翻译家对这段著名独白的理解和翻译也颇为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起争鸣,发人深思。
  
  2 名家名译比较分析及译法探索
  
  以朱生豪、梁实秋为代表的莎剧专家和学者,依据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理解,从不尽相同的角度对该句独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经典翻译,可谓是世界莎剧翻译的一朵奇葩,为世界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文学翻译毕竟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世间不存在绝对完美、无可挑剔的译作,正所谓“译无定本”。这就是说,他们的理解和翻译还不尽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后来者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继续努力和探索,找出更佳的翻译方法,以期更加接近莎翁本意,还莎剧本来面貌。下面就从这些名家名译出发,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该句独白更为理想的翻译。
  2.1 名家名译
  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名家名译如下: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
  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林同济:存在,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
  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许渊冲: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
  裘克安:活着,还是不活了,问题就在这里:
  陈国华:是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
  2.2 澄清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就是question之后的冒号(:)。《中国翻译》1990年第三期登载了张庆路先生的文章,他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释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很强调此行句末的冒号,认为上句和下文紧密相连,并应有同样的顺序,即to be=to suffer; not to be=to take arms, 是一种排比。其实,莎剧里的冒号不是本来有的,在古本里这里只是逗号,后人编辑,改了冒号,也有人改作分号;还有人在that前加了破折号。莎士比亚本人不关心标点,他对此也不负责任。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2]64。并且,严格说来,首行里question之后的冒号“:”,在这里不具有现代标点的“提示性”或“引起”的作用,因为“英语大约从155英语论文